1997年:大盘股唱主角的时代

时间:2004-01-06
字体:

1997年与其说是大盘股发行和上市的牛年,更不如说是股民队伍大量扩展的牛年,深沪二地的大势将随着大盘股的不断加入,稳步地在上升通道中攀登新高。

 

1997年:大盘股唱主角的时代

叶国英

 

    翻开上海证券市场的历史,不难发现每年的股市行情,均会产生一个类股的典型代表。1992、1993年是小盘股的时代,1994年是浦东股的时代,1995年是并购股的时代,1996年是绩优股的时代,那么进入1997年应是大盘股的时代。

    牛年伊始,港市H股首日交易实现“开门红”。恒生国企指数逆市上扬突破千点关口,报收于1038.6点。1月3日、4日,惠嘉和摩根建富发行了一揽子H股备兑证。掀起了牛年H股发行热潮。1月6日百富勤以一次买断方式向香港和国际的机构以及专业投资者配售上海1.5亿H股,配售开始,仅1小时内,全部额度就迅速告罄。这一良好开端,正是牛年大盘股走红的先兆。

其实,回顾1996年的整体行情,作为大盘股整体代称的H股板块已显示总体走强的态势。其典型的代表便是上海石化,该股从上市以来股价波动基本徘徊于4元以下,1996年初开盘价为2.29元,随着价值发现,股价逐步走出低谷,至1996年9月12日最高攀升至8.73元,经此虽有回落,但终盘以6.10元报收。年升幅为166.3%。超过上证指数升幅1倍以上。使在该股上长期投资者,不仅悉数解套,也初尝了理性投资的甘味。在石化带动下,马钢、渤海化工、仪征化纤、昆明机床、洛阳玻璃、东方电机等也出现了价升量增的走势,而这种整体启动的迹象,正是奠定了1997年大盘股将成为主角的基础。详见123

 

1996年沪市大盘股(部分)成交情况一览表

1996.12.31

 内容

 

 

 

名称

总股本(万股)

流通股(万股)

96开盘价及收盘价()

升幅(%)

全年成交量(万股)

占沪市总量%

全年成交金额(万元)

占总成交金额%

石化

705000

72000

2.29-6.10

166.3

772380.61

7.23

4040003.66

4.50

马钢

645530

60000

1.90-3.60

89.4

664198.56

6.22

2291729.51

2.55

长虹

80858.3

24733.6

7.51-22.85

204.2

216530.57

2.02

4221969.47

4.70

申能

240273.67

8964

3.94-7.82

98.4

130725.09

1.22

1383559.55

1.54

原水

100251.28

12348.34

3.38-6.49

92

127430.98

1.20

940051.02

1.05

备注:1.1996年沪市总成交量为10679941.53万股  2.升幅中不包括1995年送股送红利

                 总成交金额为89789348.7万元

      3.1996年上证指数550.2—950.9,升幅73.5%

 

 

1996年深市大盘股(部分)成交情况一览表

  内容

 

 

名称

总股本(万股)

流通股(万股)

96开盘价及收盘价()

升幅(%)

全年成交量(万股)

占深市总量%

全年成交金额(万元)

占深市成交金额%

深发展

103456

71393

6.18-16.52

267.31

4684155849

3.28

7271549

5.95

深宝安

95881

57921

2.76-6.91

250.36

5252311198

3.68

3501686

2.87

粤电力

82545

31170

3.80-13.20

347.37

842408418

0.59

901373

0.74

赣江铃

69321

29150

2.95-5.59

189.49

1571737929

1.10

883965

0.72

深深房

101166

26774

2.93-9.32

318.09

1500899712

1.05

1340261

1.09

深金田

33343

26574

3.70-8.67

234.32

1956715787

1.37

1552473

1.27

深中华

47943

25499

2.73-6.82

249.82

992841252

0.69

684860

0.56

琼民源

55956

18740

2.19-18.01

822.37

2488467723

1.74

2692026

2.20

深万科

31705

24203

3.35-10.47

310.45

1283167127

0.90

1209526

0.98

万家乐

57568

20339

2.13-4.94

231.97

2765348136

1.93

1465554

1.20

注:1996年深市总成交金额122173565万元,总成交量14312606万股,股价不考虑送配股因素的影响。

资料来源:本刊资料室。

 

 

个股对大盘的影响分析一览

内容

 

 

 

名称

股价变化0.10

股价变化1%

96.12.19日上指902.42点,30指数2393.81点时比较

影响上证指数

影响30指数

比值

影响上证指数

影响30指数

比值

收盘价()

30指数比例

流通市值(亿元)

占上证综指比例

市价总值(亿元)

石化

1.14

4.8

4.20

0.72

3.05

4.20

5.97

12.01%

42.98

5.73%

420.89

马钢

1.12

--

--

0.40

--

--

3.63

--

21.78

3.16%

234.33

长虹

0.08

1.03

11.70

0.20

2.37

11.70

22.90

14.88%

56.64

3.43%

185.17

申能

0.04

0.09

2.14

0.06

0.13

2.14

7.99

3.45%

10.89

 

345.50

原水

0.14

0.63

4.30

0.12

0.51

4.30

6.29

2.02%

7.72

 

63.05

注:此表转摘于19961222日《上海证券报》刘虎文。

 

    何以1997年大盘股将成为行情的主角?这一点从中国证监会〔1996〕12号文件《关于股票发行工作若干规定的通知》中可以十分清晰地显示政策的重心和1997年中国股市发展的重心。首先是采取“总量控制、限报家数”的管理办法,这就使以前“限额度不限家数”的办法有了实质性改变。各地区部分原先可以在额度这块蛋糕下分给数家企业,以摆平或照顾各方需要。而分到额度的企业或本身规模较小或资本规模较大而额度不够,往往以高溢价继而高送配来达到自身发展的需要。但是这种情况势必造成上市公司规模偏小,一级市场行私舞弊、相互倾轧的弊病。尔今以“总量控制、限报家数”的办法,使各地方,部分不得不考虑大中型企业的发展。从而从经济利益和具体措施上,导向对资本规模较大的国营企业。

    其次是选择的对象上,文件规定必须优先考虑国家确定的1000家特别是其中300家重点企业,以及100家全国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和56家试点企业集团。而这批对象均为在资本扩张上有较大需求的企业,是国家经济产业的重点和支柱,所以都属于可待上市的大盘股。

    其三是选择政策上,文件规定要重点支持农业、能源、交通、通讯、重要原材料等基础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从严控制一般加工工业及商业流通性企业,金融、房地产行业暂不考虑。可见那些加工业、商业的小规模企业已较难上市,而金融、房地产类暂不考虑,又剔除了部分资本规模难以扩张的企业。这就为农业、能源、交通、通讯等资本规模需求较大的企业铺平了道路,为大盘股发行上市创造了重要条件。

    中国证监会制订和颁布了这一文件,无疑是符合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规律,无疑是对中国证券市场走向规范化、国际化的有力推动。应该看到规模结构矛盾是中国证券市场不够成熟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我国而言,企业整体规模偏低,缺乏规模化经营的能力。在我国的500强企业中,尽管就国内而言,占全国国有企业的万分之二,为我国提供了近70%的财政收入,但是只能在全国215.23万户企业中进行自我比较。如果放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去考察,则是小巫见大巫,排不上座号。以1994年统计我国最大工业企业仍难以列入世界500强企业之中。而我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的销售收入总和,还不及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销售收入。这种存在于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不足在股市中得到了充分的印证。以1995年5月31日全球上市企业市值

    前100名资料分析,美国为47家,日本27家,英国10家,德国5家,瑞士5家,英—荷2家,法国、澳洲、韩国、意大利各一家,中国竟为空白,即使在前200家企业中,我国仍难以对号入座,就以目前居沪市市值首位的上海石化1401.40020亿元与居全球之首的日本电报电话公司市值12915.4亿美元相比,相差76.5倍。再以全球股市中上市公司的平均规模分析,尽管中国股市的上市公司数量不算最后,但平均规模,只能列入36位,连日本的1/10都不到。这不仅反映我国经济在世界经济竞争中的不足,也反映证券市场在资产优化配置功能上的缺陷,另一方面就目前股市的产业结构而言,也存在着支柱产业比重偏低的弱点。以沪市为例,工业行业尽管占发行股本76%,但总体能作为支柱产业的品种仅占15%,象石化、马钢、仪征,洛阳玻璃、东方电机这样既具有相对规模又具有国家重点产业的上市公司,毕竟太少。而这种情况一方面制约中国证券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另一方面也使中国证券市场不能有效地发挥政治、经济晴雨表的作用。由此可见,1997年中国股市将顺应市场发展的规律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大盘股的发行与上市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而大盘股的发行与上市又必将会产生一系列的联动效应和行业板块效应,H股规模板块效应及新股上市的推动效应等,这不仅使新上市的大盘股成为热门股,也会使已上市的大盘股在比价效应下重新崛起。

    1997年大盘股何以唱主角的理由,还在于我国1996年以抑制通货膨胀为主要目的宏观调控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目标,我国经济仍保持9.7%的快速增长,物价涨幅回落至6.1%,这二个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正是中国经济形势总体良好的显著标志。1997年在1996年基础上物价涨幅滞后影响势必较小,为低于去年的物价升幅打下了基础。在宏观继续向好的前提下,微观上在1996年产生的矛盾在1997年将得到缓解。国家一方面完善产业政策,抓好汽车、钢铁、石化、电子等行业经济规模标准,另一方面对纺织、机械等结构性矛盾较突出的产业实施战略性调整。国家主席江泽民最近指出:“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一直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骨干和主导力量,其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是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和结构调整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现在文章要做在下大力气盘活国有资产存量、调整好国有经济结构、搞好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改组、实现资产存量的优化配置,这是充分发挥现有国有企业潜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形成国有经济新优势的有效做法。”由此可见,宏观经济的“软着陆”及产业政策的强支持,将使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的“大盘股”在经营业绩上的回升提供了重要保证。这对于广大投资者,无论是境内还是境外,无疑是在投资信心上得到了增强。1996年央行的两次降息及上海对上市公司的六项扶持政策,将会在1997年逐步显现,值得一提的是1997年企业在存量资产、运行机制上的优化重组,将迈出新的步伐。在跨行业、跨地区扩大资本规模,提高规模经营实力,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上,将上演重头戏。特别是上海将实施以支柱产业为“龙头”联合技术产品相关企业组建大集团,以系列名牌成套工程项目企业为“龙头”,集结相关企业组建大集团;以经济实力雄厚的企业为“龙头”,通过强强联合组成大集团;以行业为“龙头”结合政府机构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组成以资产经营为主的控股式大集团和以收购兼并为手段,使优势企业迅速扩张成为大集团。全方位向“抓大”方向迈出重要步伐,并为了增强大集团实力,29家企业列入全国300家企业集团建立主办银行制试点名单,已有24家与银行签订了银企合作协议,签订贷款45.16亿元,所有这些均表明1997年将是我国国民经济中国有大企业扩大规模经营的重要一年,是“抓大放小”实现资产优化的重要一年,这对于中国股市来说也必将会产生大盘股的轰动效应。

    1997年何以是大盘股唱主角的时代,还在于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历程已从启动阶段——投机操纵阶段——调整阶段逐步进入相对成熟的阶段。广大投资者对个股的选择更注重于经营业绩、行业前景、成长性,在投资理念上更着重于价值回归。在大势走向上将逐步克服暴涨暴跌的现象,而以稳定健康的态势与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相应的协调的反映。而在这方面大盘股对市场的稳定将越益显示其重要作用。以1996年沪市中石化、马钢、长虹、申能、原水这五个大盘股为例,以成交量看这5只股票占市场总成交量17.8%,从成交金额看,占沪市总成交金额14.3%,从这5只股票的平均升幅看为130%,超过上证指数近1倍。这表明大盘股在整个股市中的重要地位。我们还可以分析一下大盘股对指数的影响,见上页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不同的个股对上证综合指数及上证30指数影响作用不一样。在相同的股价投入相同的资金量的情况,个股影响力度也会产生不一样的情况。总股本规模大的股票股价对上证综指作用大,而流通股东规模大的股票股价对30指数影响大。从市价总值看个股市价总值大的股票对上证综指影响作用大。而指数变化的大小与个股股价变化量,股本规模、市价总值密切相关。股本规模大,股价对股指作用就大。这一点从表中已明确告诉人们。象上海石化及四川长虹这样的大盘股,其股价每变化0.10元,上证综合指数与30指数就会分别变化1.139和0.087,而30指数也随之分别产生4.00点和1.03点的变化。这种大盘股对指数的影响作用,无疑为机构入市选择个股起到了重要的平衡作用。由于大盘股一般均属国家支柱产业,业绩相对稳定,这就从股价基础上决定了一种相对稳定的走势,其次大盘股需要大资金实力,方能对其股价产生影响,因此那种短线资金,小额资金在投机性的运用上,必将有所限制。而对大机构又具备买得进和抛得出的方便。所以,大盘股将成为机构入市的重要选择对象。随着市场的发展,我国目前所存在的投资主体结构的矛盾将会逐步解决。那种中小散户占99%以上,机构投资仅占1%的不合理状况将逐步改观。从国际股市的有关资料统计,以基金为主体的机构可以所投资于股票的集合型投资机构,占股市5%,在日本,散户交易额仅25%,美国为30%,多数成交为机构所为。所以我国股市的异常波动相对较大。为股市发展看,从稳定、健康的市场发展出发,增加和发展机构投资者的比例是必然趋向。而大盘股的发展,又为机构投资者的入市创造了条件。作为境内外基金组织,一旦入市,极少去考虑2000~3000万的小盘股,机构投资者的投资理念及资金实力,决定其选择对国民经济起重要作用受国家经济政策优惠扶持的大盘股。因此1997年随着《投资基金管理办法》及《中外合作基金管理办法》的出台,大基金组织将对大盘股起重要的作用。

    中国证券市场是个新兴的市场,更是个具有广阔前景和无穷魅力的市场,大盘股的上市不仅提高了证券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而且随着市场容量的扩大,市场的抗风险能力将进一步提高。值得一提的是,1997年与其说是大盘股发行和上市的牛年,更不如说是股民队伍大量扩展的牛年。如果说一个2000万小盘股的上市将增加2万左右的新股民的话,那么,5000万以上流通盘的大企业上市必将会引来更多的投资者,会吸引更多的民众增强金融意识,投身于经济改革中来。所以大盘股的发行与上市,将使中国股市在健康发展的轨道上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将使中国2000余万投资大众在投资理念上产生一个新的境界。1997年是大盘股唱主角的时代,1997年的中国股市必将出现新的辉煌,创造新的进步。深沪二地的大势将随着大盘股的不断加入,稳步地在上升通道中攀登新高。